西紅柿在成株期很容易發生爛蔓,這可考慮是否得了細菌性髓壞死病。該病是西紅柿栽培過程中的常見病害,近幾年來有發生嚴重趨勢,在多地都有較大面積發生,發病大棚平均病株率在10%以上,嚴重的高達30~50%。番茄細菌性髓壞死病在苗期很難發現,結果期一旦發現就已經發生嚴重,甚至萎蔫死亡,并且該病的傳染性強、發病速度快,防治難度大。 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 西紅柿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病原為細菌皺紋假單胞菌,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,從整枝等傷口處侵入,借雨水、灌溉水及農事操作活動傳播。病原細菌最初在番茄上存在,經常在第一個坐果完成到成熟的綠果期發病,該病在田間的分布是隨機的,容易在低夜溫、高氮及高濕條件下發生。 良好的天氣狀況使植株前期獲得了良好的生長環境,植株吸收了充足的水分和養分,植株內細胞含水量高,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能;且整枝抹杈形成的傷口愈合度差,為病菌的侵染創造了“相對合適”的時機,所以天氣的原因是誘發該病的重要因素。 植株前期防治細菌性病害的藥劑使用量和使用次數少,基礎性防護工作不足,栽植過密,光照不足,從而增加了植株的染病幾率。再者,摘葉、抹杈的時間性不強,操作出現隨意性。整枝抹杈摘葉的操作,嚴格來說應選在晴天進行,利用晴好天氣的“高溫時段”幫助和促進傷口的愈合。 西紅柿的品種繁多,菜農無從選擇,在品種選擇時,具有一定的盲目性。品種選擇應根據當地的市場需求,選擇已經推廣種植成功的、菜農口碑好的品種種植。 在管理過程中,施肥具有隨意性、盲目性。如底肥施用不足、施用了含氮量高或含“激素”多的肥料,造成植株早衰現象和抗病性下降。 5. 移栽時土壤中沙石和瓦礫比較多,封土時用力過大使莖稈表皮層受傷,細菌從傷口處侵入,引發髓部壞死。 6.打葉后造成了莖稈上的傷口,即葉柄和莖稈的結合部,從外表看傷口已經愈合,實際上傷口因為流膠或結露,不斷滋生的細菌已經侵入到了髓腔,繼而腐爛中空、黑色壞死,最后才表現出細菌性髓壞死的典型癥狀。 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 細菌性髓部壞死病主要危害番茄的莖稈和分枝,危害的具體癥狀表現為:細菌性髓部壞死病發病初期植株上部褪綠和萎蔫,嚴重病莖表面初生褐色至黑褐色斑,長度在5~10毫米左右,且外部變硬,下部莖壞死??v剖病莖可見髓部變成黑綠色壞死,維管束變褐,這些病變多發生在植株外部無病變的地方。表皮層多有圓形的突起,俗稱“小疙瘩”。莖稈髓腔腐爛中空,壞死處無腐臭味,髓部發生病變的地方則長出很多不定根,濕度大時菌膿從莖傷口和不定根溢出,當下部莖被感染時常造成全株死亡。 其實在實際操作中, 病菌多是從打葉留下的傷口處開始的,剖開莖稈可發現病株髓部已經變成黑綠色,用手輕捏有綠色的膠狀物溢出,嚴重的莖蔓外表皮成棕黑色,可判斷是西紅柿細菌性髓部壞死。 番茄細菌性髓部壞死 西紅柿一旦得上細菌性髓部壞死后,用藥物治療是非常困難的,所以應認真執行“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針: 1.實行輪作,深翻改土,結合深翻,土壤噴施“免深耕”調理劑200毫升/畝;增施有機肥料、磷鉀肥、微肥和生物菌肥; 適量施用氮肥,改善土壤結構,提高保肥保水性能,促進根系發達,植株健壯。 3.避免嫁接染病。為了防治死棵,當前很多菜農選擇嫁接番茄,防治細菌性髓部壞死應從嫁接開始,對于嫁接的工具要及時做好處理,嫁接后嫁接口可用農用鏈霉素、中生菌素、春雷霉素、葉枯唑等藥劑噴淋。 4.做好前期預防。定植時進行藥劑蘸根,可用農用鏈霉素、中生菌素、春雷霉素等藥劑進行蘸根,定植后10-15天可以用可殺得叁仟、銅高尚、凈果精等藥劑再進行一次灌根。 5.減少傷口。細菌性病害主要是從傷口侵入,所以要想避免細菌性髓部壞死的發生,首先要減少傷口。移栽時要輕拿輕放秧苗,用土培苗時不要用力過大,避免對秧苗莖稈擠壓造成傷口。西紅柿轉色期不要過度打葉;盡避免陰雨濕度過大天氣整枝,減少病原菌通過傷口侵染機會。打老葉時,要適當留一段葉柄,整個大棚打老葉結束后,立即噴施一次藥劑預防。 6.病害發生后及時用藥治療。發病初期可以選擇20%噻菌銅懸浮劑600倍+3%中生菌素500倍+10%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倍進行噴灑。對于發病較輕的植株,可以將病部刮除后,用上述藥劑進行涂抹,減少損失。 QQ:2984642689(微信同號) 手機:130 5368 6026(微信同號) 手機:159 6368 0720(微信同號) 電話:0536-5852016一、發病原因
該病的發生與多方面的原因有關:
1. 天氣影響
2. 人為因素影響
3. 部分品種抗性不強
4. 肥料的不合理應用
二、發病癥狀
三、防治方法
2.選用抗病品種,種子嚴格消毒,培育無菌壯苗。
聯系方式